自籌資金修繕蘇維埃政府舊址——
一位農民的紅色初心
來源: 新法治報·贛法云 | 日期: 2025年09月19日 | 制作: 聶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7870

劉德茂(右)與村民在舊址前交談
他叫劉德茂,一位住在蘆溪縣武功山下麻田鄉大江邊村的農民,這個被紅色基因浸染的地方,如今溪流潺潺,綠樹成蔭。
20多年前,生于斯長于斯的劉德茂第一次得知大江邊村不僅出了多位烈士,自家的老宅還曾是臨時戰略點。那時他便萌生出一個想法:自籌資金將老宅修繕好,讓湘東(萍鄉)蘇維埃政府舊址更好地為世人所熟知。
9月15日,烈士紀念日前夕,本報記者來到大江邊村,聽劉德茂將修繕舊址的故事娓娓道來,體悟一位農民的紅色初心。
一
第一次來到大江邊村,人們往往會被這里的寧靜與美麗吸引。遠望是重巒疊嶂的武功山山脈,近處有清溪流淌。
劉德茂說,解放前,這里曾經戰火彌漫;
如今,這里的鮮花漫山遍野。
劉德茂祖宅門邊寫著“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師歷史陳列館”“湘東(萍鄉)蘇維埃政府舊址”。這棟老宅,還保留著外磚瓦內木質的結構,滄桑而莊重。“我家世代住在這里。”劉德茂撫摸著墻壁,眼中全是深情。現在,這棟老宅已經被改造為一個紅色文化紀念展館,陳列著革命時期留存下來的書信、錢票等物件。
劉德茂家的老宅共有7個房間,均被改為了展館。其中最里的一間展館有些特殊,在房間的中間,展示著一條皮帶。當被問到這條皮帶的來歷時,劉德茂笑了起來,臉上的褶子擠在一起,露出了大白牙,他說:“這,就是我的初心。”
1930年4月,彭德懷率紅軍轉戰井岡山時遭遇伏擊,只得翻過武功山到達大江邊村休整,借宿在劉家。彭德懷一邊整飭軍務,一邊給百姓宣講紅軍救國救民的革命道理,讓村民們深受感動。由于操勞過度,加上感染風寒,彭德懷不久便染上瘧疾,一連幾天臥床不起。
屋主劉大哥與妻子王七妹得知有一位“紅軍同志”病倒了,便主動前來照顧,每天端藥送飯,十分周到。一個星期后,“紅軍同志”完全康復,告別鄉親踏上新的征程。臨行前,“紅軍同志”拉著王七妹的手說:“老鄉,感謝你把我照顧得這么好,我沒有別的東西送你,就把我的皮帶留給你,作個紀念。”說完,他把身上的皮帶解下,鄭重地交給了王七妹。部隊走后,村民們才告訴她:“送皮帶的是彭德懷。”得知是彭德懷系過的皮帶,王七妹連忙用紅布層層包好,藏在箱子最下面,從此秘不示人。
這位劉大哥就是劉德茂的曾祖父,王七妹則是他的曾祖母,這條皮帶也從此成了老劉家的傳家之寶。從父親手中接過它時,劉德茂手心發燙,仿佛托著一段滾燙的歷史。
二
劉德茂深知,皮帶雖小,卻見證了紅軍將士與當地群眾魚水情深。“這條皮帶,體現了紅軍情、百姓恩、共產黨好,可以說是無價之寶!”劉德茂說,因此他想讓這條皮帶、讓那段歷史“重見天日”。
2003年,武功山正式啟動旅游資源開發,山門與停車場規劃在村中。看著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,時任村民小組組長的劉德茂心頭燃起一團火:我要把曾經的湘東(萍鄉)蘇維埃舊址重新修繕為歷史紀念館!
念頭一起,劉德茂便一頭扎了進去。資金短缺成了第一道難關,2004年整整一年,他的足跡遍布周邊山野村落。他叩開一戶戶村民家門,言辭懇切,目光灼灼。村民們紛紛解囊。4.6萬元——這沉甸甸的首批修繕資金,是鄉親們最大的支持。“尤其是村民劉樹松。2004年,他掏空家底支持我修繕歷史紀念館。”劉德茂說,當年,劉樹松得知劉德茂要做一件“大事”后,毫不猶豫地將家里最值錢的兩頭牛賣掉,拿出所有積蓄,共2000元,捐給了歷史紀念館。當劉樹松被問到為什么這樣做的時候,他抬起頭,盯著門框上的幾個大字——“社會主義好”,他說,他心中也有信仰。
晨曦微露,紀念館的輪廓壘起;夜幕低垂,新辟的小路不斷延伸。一磚一瓦,一鍬一鏟,成就了“蘇維埃政府舊址”,也成就了劉德茂的初心。但這僅僅是開始,為了找尋那段烽火歲月的更多印記,劉德茂將大江邊村的土地踩出了坑洼,他尋訪老革命、拜訪烈士后代。終于,那些珍藏于各家各戶的“傳家寶”被鄭重地托付到他手上,帶著溫度,帶著囑托。劉德茂如同不知疲倦的“拾穗者”,在歲月的田野里彎腰尋覓,夜以繼日。
2005年4月8日,在村民義務投工300多個日夜后,湘東(萍鄉)蘇維埃政府舊址的牌匾,終于在大江邊村鄭重掛起。
事情并不總是一帆風順。小雨淅淅瀝瀝地下,打在瓦片上發出輕微的聲響,劉德茂心中發愁。收藏柜受潮,珍貴的畫像、文件在雨季里滋長霉斑,他心如刀絞。于是,只要久雨初霽,他就會將那些承載著歷史的紙張、布帛在陽光下攤開、晾曬。他說,陽光是最好的除濕劑,也是這些文物的“守護神”。這一曬,便是整整二十個春秋,支撐他的,是深植于心的那份沉甸甸的紅色情懷。
2013年秋天,舊址正式迎來了第一批參觀者,瑯瑯的講解聲在古老的廳堂里回蕩,肅穆的凝視第一次聚焦于那些沉默的文物。大江邊的蘇維埃政府舊址,從此不再是寂寥的舊宅,它被賦予了新的生命,成了傳統革命教育基地。
三
在展館中瀏覽時,劉德茂走到一件破舊的衣服前,眼中泛起了淚光。他說,這件衣服的主人是位烈士。麻田鄉共出了200余位烈士,這其中就有劉德茂的親人。他說:“我姑父劉韶韻家‘一門三烈士’!”
來到劉韶韻家,聽他開口講起了那段歷史。
革命時期,劉韶韻的伯父劉鳳柏在新婚后的幾天,便毅然辭別了那方紅彤彤的喜字和家中的新娘,踏上了戰斗的征途。戰場上,炮火如雷,劉鳳柏為掩護同鄉的小戰士中彈犧牲。后來,小戰士找到了劉鳳柏的尸體,含淚將他掩埋于一座無名山崗,插上一截削尖的樹枝作為標記。送信給劉鳳柏家人后,小戰士又倉促地投入了戰斗,亦未能生還。
當劉家人趕到那無名山崗時,暴雨已將標記沖刷得無影無蹤,山巒依舊,卻再也尋不到那截樹枝。劉鳳柏的年輕軀體,徹底融到了這片土地中。親人只得在那蒼茫山脊上,捧起一抔黃土,裝入粗布袋中——他回家了。
而另外兩位家人——劉桂生與劉光生,則在戰斗中不幸被捕,最后壯烈犧牲。劉韶韻拿出一沓保存完好的信紙,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名字,他指著信紙上家人的名字說:“這上面記著革命時期麻田鄉犧牲的烈士的名字,我祖父和兩位大伯的名字就在上面。”
這些鮮活的生命已深埋于黃土之下,唯一能夠紀念他們的就是那些陳舊的物件,那些被劉德茂收集起來,躺在紀念館中的行軍服、草鞋和刀槍。
山野靜默,黃土無言。劉德茂望向湘東(萍鄉)蘇維埃政府舊址博物館,此刻,夕陽正灑在瓦檐上,反射著光芒。“這也是我一直堅持下去的原因”——只要山在,土在,我們就不該忘記他們。
(文/圖 鄭小丫)
編輯:聶琪
校對:王小明
復審:全來龍